曾经发生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在泰国,街头发生骚乱,一颗流弹射到了路人,子弹正好射中那人的腰部进入肾脏附近,他去医院要求开刀把子弹取出,但医生不同意,说会损伤到肾脏。在他万念俱灰准备等死的情况下,有人向他介绍了喀卓安得丸,他如获至宝,怀着无比虔诚恭敬之心服下了一颗喀卓安得丸,奇迹发生了,这颗子弹就自己跑移到其他非要害部位的皮肤层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然后用刀轻轻地划开皮肤,就这样取出来了。
那么喀卓安得丸到底是怎样炼制出来的,才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喀卓安得丸(又称黑宝丸),是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尊所修出来的,是很出名的为人治病的佛法药丸。在藏传佛教里,凡炼制药丸有两种,胜义制造和世相制造。在当今世界佛教界里一般都是世相制造为多,世相制造主要是以特定药物一样不多、一样不少,经修法念咒加持后,搓成丸子。但凡胜义内密制炼的药丸与世相制造者全然不同,必须取拙火定为法缘,但药物相同,其作用之加持力更是实在殊胜无比,但由于佛法的失传,目前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胜义修炼药丸的几乎已经绝迹了,首先难以找到修拙火定的真大德。
提到拙火定,很多人都听说过,但要真正见到有拙火功夫的展现,可谓难之又难。现在的西藏、印度等地,还是有许多的喇嘛在修拙火定,在他们闭关修持终了,走出关房时,真正能把火温升起的非常少,最多也只能象征性地披上打湿的布毯绕寺而行,或初段水准就是称为圣尊了,这显示出密法快要失传了。拙火定是高级禅修佛法,是修身体命功、心风明点,尤其是肉身化虹光成就所不可缺少的稀世圣法。无论自己身上有什么病,只要一修拙火就会把它全部消失,因此它属于病魔死敌。拙火定为无上瑜伽部大法,其圆满成就结合金刚换体禅可以成就十二地以上的菩萨。
拙火定分为两类
一类为藏密瑜伽拙火,另一类则是「拙火之王」的摊尸拙火。修拙火定时,升温达到的温度越高,就说明行人的道量越高。一般人的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至37.5度,如果体温达到摄氏40度至41度就已经是高烧了,超过摄氏41度(约华氏106度),往往就有生命危险了。可是,修拙火定的行人所达到的温度却远高过这个度数。
拙火定功夫共分四段
第一段为初温热念段,身体升温到约华氏115度至130度之间,治病能力不强;第二段为禅定热乐段,身体升温到约华氏130度至150度之间,能将火温散放于自身某些部位,治病能力较强,但有五种病不能治愈,只要修成此段拙火定就少有生病了;第三段为高温空有段,身体升温到约华氏150度至200度之间,可将火温放发全身自我愈病,但有两种病不能治,能把每天的无明黑业收集起来,用拙火将其烧掉,也能将拙火移至外境生用,为他人祛病除障,降魔伏妖;第四段为极温胜喜段,温度将上升到华氏200度以上,能将火温散发全身,密勒日巴大师就是依此段拙火功力自燃报化成就。
虽然拙火真功,千年难觅,有幸的是我参加了一场胜义内密炼制喀卓安得丸的法会。拙火定高手莫知仁波且,他的体重原为219斤,修拙火后成为123斤,曾在定中持学七个月零三天,不吃不喝,从此后,百病皆除。他说他来这里的目的不是来跟大家比道行,也不是修喀卓安得丸,而是碰巧遇上了这个缘起,为众生做点事是应该的,他的目的是希望这一稀许功德能感得南无羌佛给他灌顶传金刚换体禅。
修法当时,莫知仁波且躺在法板上,把头盖住,不让他人看到是谁在修拙火,大圣德拥有真正实证圣量功夫,却不显扬夸赞自己,这种谦虚实修的圣洁风范,使得法会现场所有的人都深受感动与惭愧。大圣德修法时,肚子上放着炒药瓷锅,不到几分钟的时间,拙火定在肚脐下密轮内燃起了拙火。拙火的高温是三昧真火,来势凶猛,直接透过颇有厚度的瓷锅,周围仁波且们用手指来探温,个个烫得无法招架,赶紧把制喀卓安得丸的药粉投下瓷锅,炼制喀卓安得丸。然后将已被拙火烘焙过的药材搅和,再和入糌粑粉,蜂蜜一起搓揉,製成一大团喀卓安得丸,分给所有与会的道场负责人及其他的七众弟子,大家无不法喜万分,因为它可以再加上咒语和糌粑粉制作出更多的喀卓安得丸,利益更多的众生。
法会就在七众弟子们恭敬顶礼南无羌佛、十方诸佛菩萨摩诃萨和护法圣神中圆满结束。喀卓安得丸已经制成,但这里不是丸药的问题,而是说明拙火定这功夫太了得,太不可思议,佛法就是佛陀之法,真正的如来正法在世间。
一切知见和法义均依当今住世佛陀说法为准,谨遵南无释迦牟尼佛教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严守五戒,行持十善,常念礼拜南无观世音菩萨!!!,恭敬念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六字大明咒》、《大悲咒》,增益福慧,健康长寿,平安吉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_南无观世音菩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_佛教经典
南无观世音菩萨法缘日,农历九月十九
《藉心经说真谛》_佛陀说法_南无观世音菩萨_心经
什么是正确的”大悲观音加持法”_南无观世音菩萨
虔诚顶礼 南无观世音菩萨
五彩光围绕着的南无观世音菩萨非常庄严
倾耳细闻,俯身微观,众生皆有灵性,请待之以温柔
法宝流通_心经_观世音菩萨普门品_佛教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