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中有一则公案,说的是唐代高僧惟俨禅师(别号药山)曾指着山上枯荣二树,问弟子:“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呢?” 弟子道吾回答:“荣的好。” 另一弟子云岩回答:“枯的好。” 正好有个小沙弥走过来,小沙弥答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万物枯荣有其规律,鲜花不会因为人们的喜爱而永远开放,四季也不会因为人们的好恶而变化缺失。既然我们无法左右外物,枯荣由他就是最好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拥有一种不执不滞、任运自在的日常生活态度。
但是,有人却曲解了这则公案,说:“好运、坏运都是命中注定的,你只需要接收就行了。什么奋斗,拼搏都是瞎使劲。”
这是将“枯荣从他”,拿得起放得下的坦然不执着,理解成了随波逐流的宿命论。这其实是对佛教,佛法,对因果一知半解,甚至毫不了解,才会产生这样错误的想法,说出这么荒谬的言语。
有一个寺院的方丈,他观照到寺院里的一个小沙弥还有七天的寿命,就让他回家去看看父母,七天后再回来。当这个小沙弥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场大雨,他看到一群蚂蚁马上就要被雨水冲走了,赶快将它们救了起来,等到了七天,这个小沙弥回到了寺院,方丈非常惊讶,不对呀!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我观照错了吗?于是他马上入定,看到这个小沙弥在路上救了成千上万只蚂蚁,给他增加了阳寿。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就是要通过行各种善业转换因果,而不是命中注定。
《入法门论》中开示:“佛法二字,包括着宇宙间的一切有为无为之真谛、本来面目。简而言之,即是讲,宇宙间的一切因果即是佛法”。我们今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因果所定,而非命运或神灵的安排。那么,这因是谁种下的呢?南无始祖报身佛在《藉心经说真谛》中说法:“只要是身、口、意产生的一切作用,就要造一切业,造业自然就种因了,因种在那儿就必然有果,有因就有果。”所以无论好因、坏因都是我们自己种的,结出的好果,坏果也必然由我们自己承担,因果不昧丝毫不爽。
唐代高僧悟达国师,一念不慎,对御赐的宝座起了贪着之心而冤孽上身长了人面疮,痛苦无比。这人面疮与国师宿世有着杀身之仇,累世都在寻求报仇的机会,但因缘不成熟,一直无法得报。这一世悟达国师更是高僧,由于一时起了贪着之心,才让它抓住机会。后悟达国师明信因果,正见面对和处理,才与之了却这一段夙怨。作为高僧的悟达国师,精进修行,好比树之“荣”,但一念名利心起,恶业现前,如同树之“枯”,不论枯荣,宿世种下的恶因,也逃不掉因果的报应。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那是明白了因果法则后的释然,是对宇宙万物生灭现象的一种坦然。是一种无论外界如何暄嚣变幻,自己看破放下后的波澜不惊。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真正明信因果的人,在了解人生的种种枯荣皆为无常后 ,不会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诱惑,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消沉;明信因果的人,只会从因果入手修增上善缘,离避恶缘;明信因果的人,会通过学佛修行转换因果,证得解脱成就!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是学佛人不变随缘的放下,是随缘不变的闲庭信步。不执着,并不是随波逐流的消极,而是一种顺应因果法则的自身进取。
撰文:南栀
编辑:凡世尘印
一切知见和法义均依当代住世佛陀说法为准,谨遵南无释迦牟尼佛教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严守五戒,行持十善,常念礼拜南无观世音菩萨!恭敬念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六字大明咒》、《大悲咒》,增益福慧,健康长寿,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