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菩萨是佛教护法,在贤劫之中,韦驮菩萨发下十大誓愿,护持学佛修道之人。我愿于尔时修菩萨道,修诸苦行、持戒、布施、多闻、精进、忍辱、爱语、福德、智慧、种种助道悉令具足。
优波笈多尊者教化贪吃的比丘
南无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优波笈多尊者继承了佛陀教化的事业,继续在摩陀罗国的那哆婆哆寺弘扬佛法,度化众人。
一代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世人熟知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而鸠摩罗什比之早200年。鸠摩罗什翻译的佛教经典流芳百世,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人所景仰。
贫妇虔诚扫精舍终证得道果
贫妇身贫心不贫,虔诚清扫精舍,以清净的环境供养僧众安心办道,立即成就七宝宫殿的果报,说明以清净心、护持心、赞叹心供养三宝福田,因缘殊胜。
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_弘一大师的节俭惜福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这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们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们讲开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看到上面的大德节俭惜福的故事,让我们感...
为什么他声音虽好,相貌却丑陋
佛陀就叫这位弟子出来,想不到一见面以后,波斯匿王却非常失望。为什么呢?原来这位出家人的声音虽然好听,但是他的容貌却不庄严。波斯匿王感到疑惑,于是就请示佛陀。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人的所作所为,如‘影之随身,响之应声’,有因必有果,因果不昧呀!
看似小小的因,却能结出很大的果
俗语云:“环抱之木,发于毫芒”,一棵众人环抱的大树,它的种子却是非常小的。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即使是很微小的善业,也能感发极大的乐果;而很微小的恶业,也能感发极大的苦果。
别人言语的奴隶
我已经不再被别人的嘴巴所控制,我已经不再是别人情绪和言语的奴隶,因为我会根据自己的意志与认知来做事,而不是跟随别人的情绪来做反应。如果有人要怎么说,怎么做,那是他的选择。你是自己情...
受观音菩萨等点化,玄奘法师的到来让戒贤论师热泪盈眶
受观音菩萨等点化,正法藏再一次顶礼,感激三位菩萨指点迷津,并且允诺收徒传法,说完抬头,三位圣者已经不见。因此玄奘法师的到来让戒贤论师热泪盈眶。
惊慌恐怖之际,一句“南无佛”种因缘
我们今生拥有人身、得遇佛法,都是因往昔善根,种下了学佛的法缘种子,于此生得以成熟的结果。过去世因一句佛号就种下出家修行因的老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更要把握学佛修行的因缘,早...
贪心的她竟无法拒绝
众生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图多求,甚至不择手段,造出种种恶业。一旦拥有名利等时,又惶惶不安,唯恐失去。而布施能使人远...
惜取愿心,践行可贵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发大心、立大愿;发心立愿很简单,但要恒持道心却不容易。世事无常,今日虽平安,明日却难料,如果发下好愿却动辄心生退转,把有限的光阴浪费在犹豫不决上,实在太...
鬼神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对象
所谓“敬鬼神而远之”,鬼神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对象,解除不了愚痴烦恼。拜神不如礼贤,能够访求到具德的善知识,进而学习到真正的佛法,这才是真正可以依止而获得真实利益的途径。
爱财如命的富翁
众生的欲望永远是无穷尽,而物质的满足却是有限量,所以贪欲的人往往会失望,结果就由贪转嗔,乃至结冤,种下恶因,变成无边的痛苦。如果我们想身心清净,家庭幸福,远离苦恼,那必然要减少欲望...
舍不得回向的农夫
农夫为了不让别人沾有妻子的功德,因此要求无相禅师不要回向,后来经过无相禅师讲解后,虽然愿意回向功德给他人,却执着、舍不得把功德回向给自己的仇人,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
实力子比丘为何会受到恶言毁谤
两舌的罪恶是很大的,当业果成熟时,将堕入地狱道,受尽诸苦,若业果未熟而转生为人,则四面楚歌,孤独无朋,并且存有两舌的恶习。所以,我们要远离两舌,经常保持一个舌头来说话,多说调解语,...
屠夫种蒺藜
须知众生无始以来长处轮回,为因果所缚,心随业转,随业报果,此唯有学佛修行从因入果,积善离恶,将凡夫行为修正而符合佛陀所立之行条,方能转换因果,善因先熟,福报增长,而令恶业无位显报,...
获得井底之蛙无法想象的广阔天空
在修行过程中,当遇到新事物或新概念时,你不妨从“盲人摸象”与所知障的角度思考一下,才能不断获取正知正见,也才能把围困我们的所知障逐个打破,获得井底之蛙无法想象的广阔天空!
难以度化的善星比丘
在世尊门下,有一位名叫善星的比丘,是位很难度化的人。 当佛陀在王舍城时,善星一直侍候在佛的身边。有一次,世尊正为帝释天说法,弟子们都是待世尊就寝后,才去休息,善星不耐烦佛陀说法的时间过久,所以,当佛说...
听闻佛法胜过世间的利益
能沉静地听闻佛法,启发人的智慧,在修行因缘成熟之时,福慧双增,甚而转换因果,所得的福报又岂是金钱可以比量的!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在受到别人的讥笑、恶骂或诽谤的时候,我们内心一般都会感到委屈难过或者生气。对于这类事情,《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
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
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寺庙已是金碧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只忙于建庙扩庙,沉缅自喜于寺庙的恢宏外相,而疏于弘法利众,广济周方。要知道相应因缘,时时处处都行力所能及的援手...
不在意小过失 ,终会伤及修行
为人处世,我们的言谈举止,如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表情、一句话语,这些都像毛毛细雨,看上去很小,但如果不引起注意,不引起警觉,就会在有意无意间打湿别人的‘衣服’,伤害到别人,同时也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