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

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寺庙已是金碧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只忙于建庙扩庙,沉缅自喜于寺庙的恢宏外相,而疏于弘法利众,广济周方。要知道相应因缘,时时处处都行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童女迦叶度化外道弊宿

童女迦叶度化外道弊宿的事绩,约发生在佛陀入涅槃未久。当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将斯波醯村封给婆罗门弊宿。童女迦叶与五百比丘游行到此,村人早已听闻童女迦叶广…

不知者犯罪有无过失

因果不昧,不会因为你不学佛不知道因果就逃过因果的定律。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具行和尚的一生

清光绪三十三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为何来求见虚老?”&nbs…

到底是谁的心不清明

一位老和尚带着徒弟去下山化缘。在途经一条河时,看到岸边有一位小媳妇不敢过河,站在河边干着急。老和尚毫不犹豫地背着小媳妇趟过了河。徒弟看到这一切,耳根子…

善恶在于选择

善恶在于选择,一切都在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有一天,一位武士问白隐禅师:“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吗?” 白隐禅师并未回答武士的问题,反而轻蔑地说道:“你是…

为什么一粒米可以镇住惊涛骇浪

有一对贫穷的夫妻住在窑洞里,家徒四壁,夫妻俩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一人出门,另一人就得在家待着。有一天,他俩听说佛陀率领弟子在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俩清楚自…

面临选择时,重要的是看什么

在一座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两个一胖一瘦的小和尚。老和尚每天都叫两个小和尚到附近的镇上去化缘。   从寺庙到镇里有两条路。一条是近路,要经过一片浅溪…

普钦法师得南无观世音菩萨护佑

廷佑心中一阵狂喜,知道是南无观世音菩萨示现前来指引,于是,学佛信心倍增。看见前面灌木丛中仿佛有一条小道,便顺着这条小道,口中持诵着观世音菩萨名号向前走去。

舍利弗如何对待婆罗门的这份布施

舍卫城中,住着一位婆罗门,他聪颖灵敏、心思缜密,且拥有无数财宝,富可敌国,城中的居民因而对他百般羡慕。他非常排斥佛法,常说:“布施是浪费金钱,行善是无…

琉璃王屠杀释迦族人的前因后果

说完这段前世因缘,佛陀告诉大众因果不昧,并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苦乐由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佛法离不开实证道量!目犍连尊者和舍利弗尊者的证量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常随世尊说法度生的有10位著名出家弟子,其中舍利弗尊者为“智慧第一”,舍利弗跟随佛陀弘法利生达40余年,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

八十岁的老翁也未必能够做到这句话

这个道理也许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八十的老翁也未必能够做到。知而不解,解而不行,是为不知。

如果很重,为什么不放下呢

我们的念头虽无形无相,也没有重量,可是如果你执着于它,不知道放下的话,它就会像这张纸一样,越来越沉重。
徒弟拿着这张纸是因为他的师父要求他这样做,可是我们呢,没有人要求你拿起你的执着,没有人不让你放下,那你为什么不放下?

放下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释迦族人为什么会被琉璃王所灭

佛陀有无量的神通、智慧,却眼看自己的亲族被杀,这就是所作业不亡的道理,自己造业自己受,别人是不能代受的。

无意之杀

这时侯梁武帝知道,啊呀,我真是错杀。业力不可思议啊,他错杀的我,这一生我也是错杀的他。我无心想杀他,但是因果历历不昧啊!……一切皆因果,误杀当然也会有报,何况是有意的呢?

禅宗二祖慧可红雪断臂,向达摩祖师求解脱佛法

达摩祖师被神光法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于是传衣钵、法器予他,并为其取法名慧可。

虚云老和尚为猛虎皈依传戒

虎识皈依佛,正性无两样!人心与畜心,同一光明藏。你回深山去好好修行吧!从今盼你守山护佛法!”老虎居然知道点头三数次,好像是顶礼一般,然后才起身离去,一路上还回视虚云老和尚,它的神态好像依依不舍的样子。

“是的,我输了”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禅师的房间,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

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之后才去为之,要知道相应因缘,时时处处都行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虚云老和尚的两次被救

后来虚云老和尚终于到达五台山,却遍寻不见自称人人都认识的“文吉”其人,后有一老僧详听经过,告知虚云:“此‘文吉’实乃文殊菩萨化身也。”

南隐禅师与学者说禅

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头脑中充满了妄见,也会排斥任何新思想的进入。可见,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内心的种种杂念、妄想、偏见、成见。

贪财招祸殃

视财宝为毒蛇是佛陀的正见,也在贪心的农夫身上得到印证。佛陀教诫比丘们不可以持金银宝物,在家居士不应该取不义之财,才不会因一时贪心,惹来莫大的灾殃。愚人见果不知因,恰如不下种子,却空手等秋成;智人验果便知因,了真非相亦非名,则警策自己修行觉悟,方便广度如恒河沙数般的众生。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

宋代文人苏东坡,才华洋溢。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师”。二人平时喜欢在佛学、文学上相互切磋,但每次佛印禅师都占上风,所以苏东坡百般用心,想让佛印禅师也输一输。

三车和尚

他毕竟刻苦修学多生多世,当他一下明白佛法的道理,进入《瑜伽师地论》以后,他自己就把这三车东西全部不要,不管有情无情的全部丢掉完,然后就跟着玄奘法师真正的出家了,十分守戒行,成为玄奘大师的座下弟子,法号窥基。

有常者必无常

佛陀因此说了四句偈: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必死。  

“虚云老和尚与白狐”

虚云老和尚便收下了这只白狐。并为它说三皈五戒法。然后把它放归后山树林中。每当饥饿时,它就会回到寺中找食物。僧人就给它喂以食物。奇怪的是自从云公给它说过三皈五戒后,它就不再吃肉了,而喜欢吃水果。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这盏油灯,不是神通力所能熄灭的

“如今这盏油灯,不是你们的神通力所能熄灭的。就是你用四大海水浇灌它,让巨大的山风吹卷它,也难以把它熄灭。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它是一个发下宏愿、广济众生的人所供的油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