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诉舍利弗:“千万不要有如此的想法,因为此人的善根因缘是非常微细的,就连证到辟支佛果位的圣者都无法知晓。
佛弟子访谈(十)释迦佛陀的一生与佛教的创立和宗旨及佛陀三身四智的含义
您知道旧金山华藏寺住持若慧法师到美国亲近南无羌佛后,对法师造成了哪些影响吗? 您知道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究竟是怎么样的吗? 您知道佛教是怎么创立的吗?它的创立宗旨又是什么? 您...
为什么南无释迦牟尼佛要答应波旬?
佛陀为什么流泪?因为魔子魔孙也是众生,也是佛陀要慈悲普渡的对象,必须要接收的啊,但是破坏又咋办?这是众生的业力,因果业力所致啊!
为什么这样刻苦还不能达到目标?
释迦世尊说:“是呀,你要知道如果一味冒进,就会产生掉举,让心浮躁而不得清净;而如果不精进修行,则会让心中产生懈怠和懒惰。修学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离不开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怎么样才能影响他人?
有这样一个公案:释迦世尊住世时,有一位老人,他有五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愿意养他,他心怀愤恨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去当乞丐。有一天,他很荣幸遇到佛陀,就请教佛陀怎样才能改变当下这可怜的现状?佛陀问他懂得感恩吗...
佛菩萨为什么不用神通拯救众生脱离轮回呢?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曾试着用神通去救释迦族的人,最终还是救不了,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如果佛菩萨把众生的因果业报免除,众生就不再畏惧因果,随意作恶伤生害命,那因果何在呢?因果是不能随...
南无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对待羞辱的?
如果有人无缘无故讲恶语,乱骂、侮辱清净的人,他的侮辱必定自作自受,就如同举土掷人,遇到逆风,反会污秽自己。
唐王李世民的话比佛陀的规制还大吗?
我们的善根因缘有差别,但想解脱都得依佛规制,而学佛成就的律规标准,正规的佛教标准都是相同的,任何圣者或任何行人都无权改变或者降低佛陀法规标准,都得依释迦佛陀制定的教戒为标准,不可因...
旺扎上尊金刚法曼择决法会择出佛陀真身
当时的状况是,在同一桌子上、同一位子、同一样修法、同样的恒河砂,结果显圣的三驾发曼造型完全不同,一驾菩萨的平面冠,两驾立体直向空中的佛陀发冠,其形状结构也完全不一样。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人的所作所为,如‘影之随身,响之应声’,有因必有果,因果不昧呀!
为什么一粒米可以镇住惊涛骇浪
有一对贫穷的夫妻住在窑洞里,家徒四壁,夫妻俩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一人出门,另一人就得在家待着。有一天,他俩听说佛陀率领弟子在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俩清楚自己此生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前世不懂得布施。现在好不容...
释迦佛陀法规的无漏皈依法,是一切成就之始基
佛史传承皈依法 皈依为正入佛门的第一步,什么叫做皈依?就是皈向依靠,将自己的身心性命一切全体交付归属和仰仗的对象,此对象就是所谓的皈依处。众生或因恐惧受六道轮回的痛苦折磨,或因对佛法具有坚定的信心意念...
琉璃王屠杀释迦族人的前因后果
说完这段前世因缘,佛陀告诉大众因果不昧,并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透过佛法的教育,将使人格获得最大的启发,也使得教育者能掌握最具体的方向,落实教育。这里所说到的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是人格的启发与陶冶。对于学习者而言,懂得惭愧忏悔、知...
常不轻菩萨
菩萨度众生,不是由于众生的善恶亲疏而有所拣择,而是出于对一切众生的尊敬心、大悲心,平怀一味地予以度脱。无论是常怀嗔恨、增上轻慢的众生,还是常行忍辱的众生,常不轻菩萨都等而视之、悉皆...
羌佛办公室第五十七号公告
羌佛办公室、第五十七号、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