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佛教徒吗? 日日反观,时时对照,真正修行,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我们犯了错误,该如何面对呢?
知错,认错,改过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之一。犯错不可怕,就怕不认错,更怕不改过!
迷信神婆,能知吉凶吗?
九旬老人念佛三十年求往生,差点被“神婆”毁了 那天上午,92岁的何奶奶起床时,突然一个趔趄,晕倒在床边,不省人事。好在有三个女儿在场,大家费了好大力气才将昏迷的老奶奶扶到床上躺下。 “快打120叫救护...
尊重来自德品的感召
尊重,看似简单,实则深厚;看似轻如鸿毛,实则重如泰山。尊重他人,是一种修养,被人尊重,是一份肯定。生活中,我们渴望他人的关注与尊重,但如何获得尊重?很多人不知如何做,有些人还不得其...
取得成功的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从来不会妥协
处在艰难困苦时,我们能拿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精神,振作意志,直面困难,顽强拼搏,何愁乌云不会散去?相信幸福就在眼前...
为什么她背了黑锅却好似捡到宝了?
换做我们,面对怨怼、误解,是出言回击、暴跳如雷,还是会从容淡定?面对黑锅,是哭天抹泪,还是不染不执、如如不动,不上魔的当?
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
当时参加斋会的有一千多人亲眼见到了大士的圣迹,聆听大士警示的偈语,都感动而悲泣着,向空中顶礼说:“大圣!但愿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门,也好让我们一心奉行!”
佛菩萨住世对谁最有利,谁会最反对?
周末,深夜,秋信还是呆呆坐在佛堂拜垫上苦思冥想。 秋信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学佛多年,也拜了多位法师为师,但这些法师所说所行,无法满足他对佛法的渴求,他一直期望能像很多神话电影那样遇到一个真正的佛菩萨。他...
能学到至高无上的佛法才是圆满的朝圣之旅
能学到这么至高无上的佛法才是我这一生圆满的朝圣之旅!珍惜与佛住一世,唯有按佛陀教戒行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踏踏实实学佛修行,了脱生死轮回。
你认真修学正确的法义时,哪有无用之功
在你认真诵读它的时候,从内心到外表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人生中的感恩不是在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哭哭而已
佛说人有贪嗔痴,我们总贪着自己没有得到的,痴心障蔽着已经得到的,嗔心追悔失去的。人生每个关键节点都踩空顾此失彼就是这种糊涂造就了现在的命运。
为什么我们做事常常半途而废
用正知正见指导我们行动起来,才能真实地觉察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直至完美觉境。
因果可没失忆
如果对方“竟然”没有宽容,你还“纳闷”地责问“你为什么不能象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为怀?”这就好象你种下了恶的因,在品尝恶的果时,却怨责南无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不帮你把这恶果吃了。这样的心...
两位文化巨匠的人生终点为何迥异
佛法揭示了宇宙人生与万事万物的真理。愿佛光普照,屈原的悲剧不再发生;愿所有文人都能远离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与沉沦,像弘一大师一样,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以佛法武装自己,自救救他。
育己利人慈于行,造良为善责其身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你手上留下的余香就是你起心动念后而得到的信息和满足感,这与玫瑰无关,只关于那一刻你起的善心。亦即是所谓的修来之福皆为行善之果。
若行持不正,法就不相应,万法都在行持中
如果三业不相应,终日持咒修观诵经,打坐修仪轨等等,终归是竹篮打水无从收益,没有受用,故当日审,依照佛义上师之教查己为任。
在实际行动中落实慈、悲、喜、舍
若口言度生而返照四无量心未能三业相应,就没有实相,也就是没有功德,修的行就白修了。所以若未能三业相应,纵能终日用功,终归是竹篮打水没有收益。
效南无观世音菩萨之悲,做有智慧的放生人
其实每一只小鸟都是无法用钱来衡量价值的,因为生命是无价的。我这有一些放生、学佛得到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身体康复、健康长寿的真实材料,结缘给您好吗?阿弥陀佛!
佛陀以无量大悲教化弟子“放下面子”
南无羌佛以无量的大悲教化了这位弟子,也教化了我们——面子一文钱也不值,那是我执,说放下当下就放下!因为我执是轮回的因种,会让人走向堕落,走向痛苦的深渊。
以清华高贵之姿处于红尘中
一个真正修得好的人,他的内心清净坦然、淡泊无畏、慈悲善良,不会忽略世人的感受,也绝对做不出粗鄙无礼的行止,是从容淡定,进退有度,言语得体,举止安详,就如南无羌佛所说的“清华高贵”,...
别人不能代替你修行解脱
因果只能通过用佛菩萨教导的修行修法,去增益善业功德,从而进行转换。一切依因正果,而不是自己不修行,只想求个加持解脱。
万事万法均依因缘而发展
千年的寺院如果被妖魔占据宣扬邪知邪见,这样的寺院就如同甘露被掺杂了毒药一般,害人不浅。如果百年老店的经营者一念醒悟,放下屠刀,立地学佛又何尝不是重大机缘?万事万法均依因缘而发展!
做一个“不要面子”的修行人
当一个修行人越不要面子,越不要功德时,是越有“面子”,越有功德,那是用自己无私德行感召的面子,是用自己真心利他换来的功德。
确保自己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
既然学佛了,就应该知道追求了生脱死这个目标,摒弃贪婪、嗔恨和愚痴。思量一件事时,反省一下,我这么想对众生有益吗?若无益,则止住念头。做一件事前,想一想,这件事对众生有益吗?若无益则...
26